清华大学赵丽明教授到我校讲学
作者:黄朝兰 陈静佳
发布时间:2019-03-27 11:52
点击量:
3月26日下午,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清华大学中国西南濒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丽明应邀到我校讲学,在东校区学术报告厅作了题为“西南濒危文字文献抢救、整理与研究”的学术讲座。文学与传媒学院师生代表聆听讲座。
赵丽明首先分享了自己走进西南横断山脉、六江领域,追寻茶马古道、沿着藏黎走廊,去发现、探讨、挖掘各族人民留下来的文明遗迹的经历。
赵丽明对“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成果及其学术、民生价值”的项目进行讲解并介绍了该项目创立的背景和基础、项目团队及子课题组、项目团队的特点、文字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难点与思考及学术成果。她介绍,该项目调查涉及纳西、摩梭、普米近30个族群;涉及东巴文应用文书、纳西汝可文、摩梭达巴文近20种原始符号文字,在濒危文字符号上有了新的发现与挖掘。她利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对纳西依语音系统、纳木依的宗教文献、纳木依历书图符、历书图符统计表、纳木依印棒做了介绍,并分析了纳木依历书图符统计表具有的五大特点:一是连环画式的图文,二是每个符号形音义固定,三是保留一些图画的性质,四是记录语言功能局限性——文字早期阶段,五是祭司普遍使用,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赵丽明提出“神路图是图画还是文字”等问题,引起大家的思考。她表示,这些传世原始文本文献依然记录、使用着原生态语言,是了解这些濒危语言的宝贵文献。神路图、历书、印棒都是纳木依语的本来面貌;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是民族信仰的需求、传承文献的需求;是从原始走向成熟,记录着语言的文字形态。无论在文字学、语言学上,都有着重要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因此,她呼吁要抢救濒危语言文字,把少数民族古老神秘文化、濒危语言文字展示给世人,为语言文字学、民族研究、人类学研究提供丰富的新材料、新认识,同时注重对濒危传统文化的挖掘,使之涅槃重生,促使当地文化自醒、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从而带动脱贫。
此次讲座使师生全面了解了中国西南地区濒危文字抢救成果及其学术、民生价值,使大家了解到对濒危文字的挖掘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何符鑫)